广州亚运会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志愿者使用的西关小屋,朋友觉得我去过广州,问我西关是什么样的?我没有去
过,就无语回答,虽然有点小尴尬,但让我记住了那是老广州的标志。有一次看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一位女嘉
宾自我介绍说她是正宗的西关小姐,主持人孟非问“西关在哪里?”她便做了介绍了,这在我的记忆力加深了对西关的
印象,同时感到并不是我不知道广州有个西关,就连孟非这样见多识广的名主持人还不知道,何况咱是个井市小民,(
如果是孟非是因为制作节目装不知道那另当别说)。我的那点惭愧感一下子就没有了。但对于有着怀旧情节的我,那时
候就决定,到广州一定要去西关看看。后来我了解到,西关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东至西
门口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由于古时位于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特别是那里的还保存老建筑一直在勾引
着我。
看了地图,知道西关在龙津路就在那里,我便坐公交车到中山八路下车,沿着龙津路一路走西关。

走在具有岭南特色的古老骑楼下,我就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隧道。

行进中,见到一个铺着光滑石板路的小巷,我不知觉的走了进去,这石板上不知道被多少人踏过,连石板自己也说不清
楚了。
小巷中一个老伯在老房子门口坐着,一看就是房子的主人,我与他交谈,老人就是笑而不答,原来他听不懂普通话,我又
是粤语的白痴,但一个好心的邻居告诉我,他家的房子已经130多年了。我在门口看了一下,这个被改造的西关大屋,虽然
面目全非,但主体结构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轮廓。
从外面向上望去,这房子虽然破旧,这造型,在那个年代,主人不是巨贾也是富商。可惜他的后代可能因为生计,把它改造
成了今天在规模样,但依然掩饰不去他当年的豪华。
街巷两边都是这样有故事的民居,看着它们现在的面容,年轻的时候,最起码也是小康之家,有谁知道他们的历史,它们
的年龄?
我在迷宫一样的小巷转了很长时间,在这个牌坊出来,看到路牌是逢源路,自我感觉方向感很好的我,在这里找不到北了。
躲过车流,穿过马路,看到一块光滑的巨石被二龙戏珠的造型围裹着,上面刻着“荔枝湾”三个大字,这苍劲的大字出自
著名绘画大师黄永玉之手。荔枝湾!这就是著名的荔枝湾。记得小时候读过荔枝湾的散文,其中一句“一湾溪水绿,两岸
荔枝红”把这里的美景描写的活灵活现,那时候,生活在北方的我,荔枝是什么样的都没有见过,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
来到了荔枝湾。
顺着荔枝湾行走,只见一湾清水,不见两岸荔枝,这岸边树上那一串串的红灯笼,就象征着当年哪红红的荔枝吧。
沿着荔枝湾行走不远有一座石桥,叫龙津桥,桥上的路是龙津路。 相传在明代,有个英国商人到五仙观游览,看到一小
小的葛藤竟然吊着一口几千公斤重的大钟。尽管藤都干了,但还是非常坚韧。英国人知道这肯定是件宝,就骗庙祝公说:
“这小小的藤,吊着那么大的铜钟,太危险了,我铸条大铁索给你们,换了它吧!” 庙祝公是个老实人,也就答应了。英国
商人高高兴兴地吧葛藤拿回位于白鹅潭畔的驿馆去,他见藤条上积满了灰尘,就放到水里去洗洗。谁知这条藤一碰到水,
就变成一条龙,挣脱了英国人的手,腾飞上天。飞上天空的龙不小心将一口唾沫滴在西关一处。从此,因为得到了“龙津”
的这个地方便被称为“龙津桥”而桥上的路就叫龙津路。是先有龙津路还是先有龙津桥我就无法考证了,但这古老而美丽
的传说,在这龙年到来之际,来到这里还是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向往 。
站在龙津桥上,视线随着蜿蜒的荔枝湾向前伸展,小桥流水潺潺,还有那充足的阳光。在广州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能
有这样敞亮的地方享受阳光,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荔枝湾上,走一段就有一座桥,站在桥上望去,美色美景尽收眼中。
这是荔枝湾畔的一个戏台,是粤剧的票友和戏迷经常光顾的地方。
荔枝湾的小桥流水,在这里给人以恬静的感觉。
湾上的廊桥 ,这里是否也曾留有爱情的遗梦?
在荔枝湾的转弯处,也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原广东省长黄华华先生赞改造后荔枝湾的一首诗。我没有见到那“一湾
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原有的景色,但改造后的荔枝湾的确如诗如画。

蜿蜒荔枝湾的潺潺流水流进了荔湾湖公园,我也随着一湾清水进了公园。
节日来临 荔湾湖里安放了很多河灯,若是晚上来,那景色。。。。。。
公园里的路边,湖畔的树上到处是喜庆的红灯笼。
行走中看见一块石碑,据说是在荔枝湾整治工程时候发现的,是一块风水基石碑,上面的字迹已经不是很清楚了。
石碑旁立有一块说明牌,注释的很清楚。可见当时民间的风俗习惯,至今广东人还是很讲风水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那个衙
门里的县官和里面当差的都不用回家卖红薯。
树荫下,一个师傅在教弟子们练武功,师徒都是那样认真。

师傅在进行单个指导,教的严谨,学的认真。
荔枝湾边的一家酒家 ,我到这里,不是胃口的召唤,而是眼球的吸引。
浓浓的江南园林味道
餐厅相连的廊桥
优雅的环境,大红灯笼点缀着喜庆,给来到这里的食客带来的都是好心情。

转了一圈,又回到荔枝湾边,走过小桥,一座古座建筑就在眼前,一看造型就不是一般人人家了,路边的标牌有说明,
这是哪位名贵的豪宅只是记不得了。
顺着荔枝湾行走,见到这组西关小姐的雕塑,这就是传说中的西关小姐,老广州有句老话:“东山少爷,西关小姐”。
西 关小姐,就是既保留传统文化、又接受高等教育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看那架势,琴 棋 书 画可谓样样精通啊!“有财
有 势住东山”,那东山少爷,便是居住于广州市中心东山寺一带的达官要人放洋留学的官门弟子了。东山少爷和西关小那
就是 门当户对了。想起《非诚勿扰》节目里的哪位西关小姐,一定是这里当年某户巨贾富商的后代。
到了西关,就是来看西关大屋的,但很可惜的是那些名园大宅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已不复存在。那些著名西关大屋的真容
我们如今已经无法见到了。荔枝湾畔的荔湾区博物馆就是按西关大屋仿建的,进去以后,虽说是气派,但就是感到光线
太暗,但老广州的风土人情还是历历再现。

这组蜡像是当年结婚的场面,屋里的这位不知道是媒婆还是女方的母亲,正在给待嫁的西关小姐嘱咐着什么,那当了新
郎官的东山少爷似乎有点着急。

这精雕细琢的家具价格自然不菲,要是红木的,那价格更高,就是现在,那也是不得了的价格啊。

走出仿建的西关大屋的博物馆, 沿着街巷走去,这些古老而非著名西关大屋依然临街而立,精雕细琢的大理石门框,
虽然有点沧桑,但身骨依旧结实硬朗。

这西关大屋的边门,屋里的西关小姐看见我要拍照,立即把门关上了,都啥年代了,不必害羞了。
这种揉合了西关大屋和西方楼房建筑风格的房子,通常有两三层楼高,一般一条街道的房子是连片并排的,
屋檐及窗台雕刻图案,窗台有微型露台。
西关大屋的建筑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同时又包容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经典,是典型的岭南文化特色,
体现了广州人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

而居住在西关大屋里的人们依然保留着可代表广州的风土民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安静祥和
的生活,搓麻声透过大门,传入耳中。
西关大屋的大门分三层,中间一道趟栊,趟栊外还有两扇1.5米左右高的雕花门,最里面是普通的实木
大门。趟栊门的横杠取单不取双,上下两根横杠起到固定和滑轨的作用。拉上趟栊,屋里的小世界和屋
外的大世界竭然分隔,却又并不闭塞,隔了一道趟栊,心灵和外界既可以保持一种和谐的沟通,又可以
保留私人的自由空间。其实也还起到我们现在防盗门的作用。
看这座西关大屋,修缮的如此完好,可见主人对它是多么珍惜和爱护。这个大屋是幸运的,遇到了知她懂
它的主人,我们也是幸运的,让我们看到了西关大屋的文雅风采,有感将这幅对联篡改为 “游人曾有怨未见
西关大屋全貌,过客已无憾喜见宜和乐苑新颜”。 我们要感谢这大屋的主人。
我在这街巷里静静地走着,看着,想着,这古老的西关大屋,你是否可以讲一讲你的主人或你曾经见
到的故事。 老屋默不作声,懵懂间,隐隐听得到不知是从哪家飘出 粤剧那婉转的曲调和浓浓的南音,
我虽然听不懂,但那委婉的曲调似乎在述说着这古老的故事。在这大都市里,有如此宝地,让来到这
里人的心变的如此平和宁静,仿佛这就是抚慰心灵的地方,让来到这里的人好好的细心体味生活中平
心气静的温柔。
不知觉中走出了街巷,来到大街上,一看路牌 是龙津西路,我晕,东西走向的龙津路又变成了南北方向了,一看地图才
知道这龙津路有几公里长,龙津东路、龙津中路和龙津西路连着,这段南北的龙津西路和那条路龙津路虽然是同一个名字,
却不相连,整个龙津路在地图上就像老师给学生批作业打的对勾的形状,不过要倒过来看,这个对勾在拐弯处断了。当时
这条龙也够大的,掉点口水都沥拉这么长,落地的时候肯定是被风吹断变成了两节,如果它当时喷口水,广州肯定就多一
个龙津湖了!
三连大街口的建筑,高大的罗马柱彰显欧式风格,而里面却是中式的大宅门.这就是广东人,洋为中用,又不失传统,在西
关,这样中西结合的建筑就是屡见不鲜。
完全中式格调的大宅门,俩个威武的石狮,依然忠实的在哪里坐着,它见证了这里的辉煌与荣耀,我想问问它都看见
了什么,它低着头张嘴不语,它是在想当年主人荣华富贵这里车水马龙的时候它是那样受宠,还是感觉现在的门庭冷落自
己还要这样屈蹲守候?石狮,你不说我也知道,你的主人敢在这富商云集之地挂起“西关大宅门”的牌匾,在当时一定是
个响当当的人物。
逢源大街又一座别致的骑楼,这座东西合璧的建筑的主人是谁?她的设计又是出于出于何人之手?
逢源正街里的邻里好像在树荫下聚会,在现在都市里,这样的邻里关系已经不多见了。
来到宝源路口,这里的古建筑依旧, 我依旧要去看看走走。
这个大院已经被改造的面目全非了,里面的主楼也变了模样,楼顶还加了小屋,在广州,这一平方米就是上万元啊
看看这外观的造型,就知道它当年的气派。即使现在的主人加了这些不该属于他的元素,身上纵然是杂草丛生,依就遮挡
不住它那昔日的风采。
路两边比比皆是这样的建筑
这相连的楼房,命运却有所不同,一个风采依旧,一个却满目苍桑。
行行走走来到了华林寺边的玉器街,临近春节,昔日的熙熙攘攘变得今天这样冷清。
卖玉石 门市已经关门歇业,老板们赚的钵满瓢盈回家过年了,流动卖玉石的小贩才能在黄金地段摆摊,吸引着三三两两
的 顾客。
来到上下九商业街,街上购年货的人们熙熙攘攘,哪些商铺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而两边的雕塑紧紧地吸引着我的眼球,
但逛街购物的人们 都把他们当做了休息的座位,我拍了几张,雕塑大多被休息人的遮挡,淹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好在前年
在哪拍了几这里的张照片,找了几张补补空缺。
这里的雕塑大多数都是表现老广州的风土人情,这个父亲是刚回来?还是要出门?屋里的孩子是给老爹开门?
还是想 跟着老爹出去玩耍 ?但现时的这个孩子想和他在一起玩耍,就是不想让他出去。
这个裁缝多认真!
这个少年在干啥?
给我来我大碗茶 ——这些喝饮料长大的孩子真不知道这是什么
女人爱逛街,逛街也是个体力活,看看这几位,孩子拎这么一大桶水她们累的视而不见。美女,让让路 。
玩童的无知,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 童年记忆
想走?把钱箱留下!
慢点!
西关的小姐们 今非昔比。。。。。。。
从上下九又走进一个街巷,依旧慢慢的走,细心的品味
走在洁净的石板街,留连的脚步始终要恋恋不舍地离开。
不自觉中,走到这西关饭堂,华灯已经亮起,告诉人们吃晚饭的时间已经到了。在老街中徘徊不愿离去的我,一个人,
用脚,走龙津路、过逢源大街、赏荔枝湾、观荔湾湖、行宝源路、转上下九,一走,就是几个小时。一条条街巷,一条条路,
眼睛和腿,带着心还有我心爱的情人——相机,一起穿越历史,叫我怦然心动的历史。几个小时没有疲倦和劳累,我用脚,
亲近着街巷里光滑的石板,用脚,丈量着比平时快时间, 虽然我只是走了西关一小部分,但我用心感受了广州文化的精粹所
在——西关。 再见了西关,我还会再来的!
评论